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var/www/tg-me/post.php on line 3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aCache/aDaily/post/se7enw/--):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var/www/tg-me/post.php on line 50
All Is Well | Telegram Webview: se7enw/125 -
Telegram Group & Telegram Channel
Forwarded from hayami's blog|日常人间观察 (Hayami)
hi 大家好,先在方舱和大家报下平安,我目前没事。

1.

这篇方舱老人的文章,不到24小时已经1000多万阅读量。还有一万多条留言(现在显示不出来是被举报了)。

从我知道要进方舱的那一刻开始,就做好了开展田野的准备。不为别的,只因“漩涡中的人,有责任说出它本来的模样。

其实写得非常匆忙。嘉宾 PD 是我这次疫情在守望群里认识的,初衷真的很简单,就是他出舱了,我说那聊聊呗,会剪成一期podcast。但不一定会转成文字哦,很辛苦的!

聊的过程中,发现他的共情力、敏锐度、表达能力、叙事方式都超过我的预期。里面有个细节,他说本来搭了个办公桌,后来没心思上班了,“因为觉得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我觉得很欣慰,在我摩拳擦掌想要在方舱去记录时,也有其他年轻人在努力去看见听见感知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2.

方舱没有桌子,电脑只能抱在腿上,一整天脊椎压迫让我在夜里逐渐无法入睡;方舱没有wifi,5g经常变2g,编辑一篇 podcast 和 blog,都要比平时花三倍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由于沉浸在漫天的素材里创作,我这两天没有时间去和外界的人/环境接触,长时间对着电脑手机流泪,也让我意志变得逐渐消沉。

将近午夜发完文。因为是录音转文字,所以遣词造句都非常口语化。后来看到一个记者在微博上说“我朋友说写那篇文章的是个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比国内最好的特稿团队写得都好。”这对我是莫大的夸赞。

在欣慰之外,更多的是恐惧和不安。

在床上睁眼躺到了五点钟,看到后台数字疯涨,从两个小时10w+,到30w,到50w… 它像挣脱了线的风筝,完全失控了。那种感觉太可怕了。现在所面对的局面,是超出我一个人能处理的范围的。

去外面上了个洗手间,发现天空露出了鱼肚白。方舱里起得早的人,已经在水池边刷牙洗脸了。我回去强迫自己睡了一个小时,七点钟又被叫起来做核酸。

回去再看手机时,朋友圈已经满天转开了;又去微博看了一眼,主页关注的所有博主都在转。

一上午我都在处理扑面而来漫天遍地的消息,和做律师、做媒体、做记者的朋友,聊接下来有可能会出现的任何风险和应对措施。在此非常感谢他们的support。

有个插曲。熊阿姨发了文章里的一张照片,是急性青光眼老人的插图。那篇微博有12万点赞、5万转发。和熊阿姨是去年 clubhouse 上认识的,我开了一个很火的 room 叫「字节和心脏只有一个能跳动」,她加了微信夸说标题取得好。

再联系就是这张照片的微博了。下午她说hayami今天你一切正常吗,刚检查了一下发现咱俩的号都在,文章也在。竟有些惊讶。

我知道她今年微博炸号了。所以有些哭笑不得地回她,这个竟有些惊讶让人觉得竟有些心酸。


4.

朋友说一早醒来全是我的文章,夹杂 do u hear the people sing 的视频。另外一个朋友说。外国人圈子里也传开了,她男友(外国人)朋友圈里好多人在分享文章,读不懂就用微信翻译读。

在这时,我也收到了一条私信:

Hi! I just wanna tell you that I respect your courage. I firstly followed you because I wanna learn Chinese through your articles and podcasts. Didn’t expect that you will post such a high quality of work during quarantine and speak out for the elders. That’s crazily brave.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you have shared in the past. 祝好运

那时我并不知道她是谁,然后去看了一眼profile,应该是个泰国的小女孩。我就简单回了个谢谢,没想到她又发了一段过来:

Plus, we are the girls in the same age 💕 and I would have been in Shanghai if there’s no pandemic, reading your work is like fulfilling some part of my dream. So, as an Asian woman, I feel you and I think your work already empowered us all.

我平时确实高举女性主义的大旗。但那篇文章并没有性别角度,也和男女无关。它只关乎「人」本身一老人、病人、残疾人、需要帮助的人、无法发声的人、在这个星球上本值得被更好对待的人。

但没想到因为我是女孩,这样的发声激励了地球另外一个角落的 “Aisan woman"。她说 I feel you and l think your work already empowered us all.

我真的好动容,感受了一个来自遥远的隔空拥抱。那一刻想起 Little women 里说 Women have minds and souls as well as just hearts,and they've got ambition and talent as well as just beauty.

5.

最后分享一个小插曲吧。没有什么公共性,属于自己的心情记录。

文章发出去后,收到了漫天的消息。陌生的熟悉的,鼓励的慰问的,谩骂的恐吓的,都有。不过我最近两天太累了,看消息已经没有任何情绪了。

真正情绪决堤的还是中午,刚和律师朋友打完电话,缺觉的脑袋十分麻木。这时交往了三年、已经两年没有任何联系的前男友发消息,说你还好吗,有点担心你。

其实我觉得发生了这种事,自己还是有 support system 的。朋友们第一时间都来支持我,像顶起了一面天,踏实了一块地。但这句问候却像闪电一样劈过夜空,直面我的脑壳而来。

像是宇宙深处传来的一道电波,情绪突然决堤,一瞬间趴在方舱小小的床上爆哭。可能被牵动了记忆最深处最脆弱的一条弦,这几天所有的害怕、痛苦、委屈、不安、无助都凝结到了一起。于是第一次放下多年老死不相往来的倔强和骄傲,在屏幕上打出回复,还好,但我现在真的很想念你。

其实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因为异地,并没有什么见过面的共同好友,非常原子化的那种交往。所以后来会一直觉得,世界上是不是只有自己记得这一切。直到我在推上发了这段心情后,有一个女孩来给我私信:

Hayami,虽然一直没能在现实中见到你,但在网络上认识你已经四年了,一直都想跟你说,我也是做交互设计的,和xx一个职业。最初是在他的朋友圈里看到了你,多么郎才女貌的一对,我这样想着,好漂亮的女孩子。随后好奇地关注了你的公号,喜欢你的奇思妙想,直到某一天看到你说你们分开的文章,才了解到美丽的合照背后也有难过。

于是我就这样成为了刚好是同时有了你们两个人微信的人。虽然我并不那么了解你们俩,但我知道的是,在分开后你们都去看了心理咨询,你们还是会喜欢类似的歌曲,也知道你们都因为看了《花束》而流泪。

刚才看到你的twitter,你说自己收到消息后爆哭,我有些心疼。或许,这是一次好好交谈的契机,关于那些没说出口的未完成。你觉得呢。

无意间踏入你们俩的记忆,一直断断续续看着你们生活的变化,是我生活中一次特别的偶然。一直都想跟你说,爱很美好,我们都很爱你,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还是未来。所以,一起勇敢有所爱吧,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6.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方舱刚刚猝不及防熄了灯,只有手机上的屏幕在黑夜里兀自闪烁,像是夏夜的萤火虫。在一片无边无尽的夜里,只想到一句日剧台词: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孤独。



tg-me.com/se7enw/125
Create:
Last Update:

hi 大家好,先在方舱和大家报下平安,我目前没事。

1.

这篇方舱老人的文章,不到24小时已经1000多万阅读量。还有一万多条留言(现在显示不出来是被举报了)。

从我知道要进方舱的那一刻开始,就做好了开展田野的准备。不为别的,只因“漩涡中的人,有责任说出它本来的模样。

其实写得非常匆忙。嘉宾 PD 是我这次疫情在守望群里认识的,初衷真的很简单,就是他出舱了,我说那聊聊呗,会剪成一期podcast。但不一定会转成文字哦,很辛苦的!

聊的过程中,发现他的共情力、敏锐度、表达能力、叙事方式都超过我的预期。里面有个细节,他说本来搭了个办公桌,后来没心思上班了,“因为觉得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我觉得很欣慰,在我摩拳擦掌想要在方舱去记录时,也有其他年轻人在努力去看见听见感知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2.

方舱没有桌子,电脑只能抱在腿上,一整天脊椎压迫让我在夜里逐渐无法入睡;方舱没有wifi,5g经常变2g,编辑一篇 podcast 和 blog,都要比平时花三倍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由于沉浸在漫天的素材里创作,我这两天没有时间去和外界的人/环境接触,长时间对着电脑手机流泪,也让我意志变得逐渐消沉。

将近午夜发完文。因为是录音转文字,所以遣词造句都非常口语化。后来看到一个记者在微博上说“我朋友说写那篇文章的是个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比国内最好的特稿团队写得都好。”这对我是莫大的夸赞。

在欣慰之外,更多的是恐惧和不安。

在床上睁眼躺到了五点钟,看到后台数字疯涨,从两个小时10w+,到30w,到50w… 它像挣脱了线的风筝,完全失控了。那种感觉太可怕了。现在所面对的局面,是超出我一个人能处理的范围的。

去外面上了个洗手间,发现天空露出了鱼肚白。方舱里起得早的人,已经在水池边刷牙洗脸了。我回去强迫自己睡了一个小时,七点钟又被叫起来做核酸。

回去再看手机时,朋友圈已经满天转开了;又去微博看了一眼,主页关注的所有博主都在转。

一上午我都在处理扑面而来漫天遍地的消息,和做律师、做媒体、做记者的朋友,聊接下来有可能会出现的任何风险和应对措施。在此非常感谢他们的support。

有个插曲。熊阿姨发了文章里的一张照片,是急性青光眼老人的插图。那篇微博有12万点赞、5万转发。和熊阿姨是去年 clubhouse 上认识的,我开了一个很火的 room 叫「字节和心脏只有一个能跳动」,她加了微信夸说标题取得好。

再联系就是这张照片的微博了。下午她说hayami今天你一切正常吗,刚检查了一下发现咱俩的号都在,文章也在。竟有些惊讶。

我知道她今年微博炸号了。所以有些哭笑不得地回她,这个竟有些惊讶让人觉得竟有些心酸。


4.

朋友说一早醒来全是我的文章,夹杂 do u hear the people sing 的视频。另外一个朋友说。外国人圈子里也传开了,她男友(外国人)朋友圈里好多人在分享文章,读不懂就用微信翻译读。

在这时,我也收到了一条私信:

Hi! I just wanna tell you that I respect your courage. I firstly followed you because I wanna learn Chinese through your articles and podcasts. Didn’t expect that you will post such a high quality of work during quarantine and speak out for the elders. That’s crazily brave.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you have shared in the past. 祝好运

那时我并不知道她是谁,然后去看了一眼profile,应该是个泰国的小女孩。我就简单回了个谢谢,没想到她又发了一段过来:

Plus, we are the girls in the same age 💕 and I would have been in Shanghai if there’s no pandemic, reading your work is like fulfilling some part of my dream. So, as an Asian woman, I feel you and I think your work already empowered us all.

我平时确实高举女性主义的大旗。但那篇文章并没有性别角度,也和男女无关。它只关乎「人」本身一老人、病人、残疾人、需要帮助的人、无法发声的人、在这个星球上本值得被更好对待的人。

但没想到因为我是女孩,这样的发声激励了地球另外一个角落的 “Aisan woman"。她说 I feel you and l think your work already empowered us all.

我真的好动容,感受了一个来自遥远的隔空拥抱。那一刻想起 Little women 里说 Women have minds and souls as well as just hearts,and they've got ambition and talent as well as just beauty.

5.

最后分享一个小插曲吧。没有什么公共性,属于自己的心情记录。

文章发出去后,收到了漫天的消息。陌生的熟悉的,鼓励的慰问的,谩骂的恐吓的,都有。不过我最近两天太累了,看消息已经没有任何情绪了。

真正情绪决堤的还是中午,刚和律师朋友打完电话,缺觉的脑袋十分麻木。这时交往了三年、已经两年没有任何联系的前男友发消息,说你还好吗,有点担心你。

其实我觉得发生了这种事,自己还是有 support system 的。朋友们第一时间都来支持我,像顶起了一面天,踏实了一块地。但这句问候却像闪电一样劈过夜空,直面我的脑壳而来。

像是宇宙深处传来的一道电波,情绪突然决堤,一瞬间趴在方舱小小的床上爆哭。可能被牵动了记忆最深处最脆弱的一条弦,这几天所有的害怕、痛苦、委屈、不安、无助都凝结到了一起。于是第一次放下多年老死不相往来的倔强和骄傲,在屏幕上打出回复,还好,但我现在真的很想念你。

其实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因为异地,并没有什么见过面的共同好友,非常原子化的那种交往。所以后来会一直觉得,世界上是不是只有自己记得这一切。直到我在推上发了这段心情后,有一个女孩来给我私信:

Hayami,虽然一直没能在现实中见到你,但在网络上认识你已经四年了,一直都想跟你说,我也是做交互设计的,和xx一个职业。最初是在他的朋友圈里看到了你,多么郎才女貌的一对,我这样想着,好漂亮的女孩子。随后好奇地关注了你的公号,喜欢你的奇思妙想,直到某一天看到你说你们分开的文章,才了解到美丽的合照背后也有难过。

于是我就这样成为了刚好是同时有了你们两个人微信的人。虽然我并不那么了解你们俩,但我知道的是,在分开后你们都去看了心理咨询,你们还是会喜欢类似的歌曲,也知道你们都因为看了《花束》而流泪。

刚才看到你的twitter,你说自己收到消息后爆哭,我有些心疼。或许,这是一次好好交谈的契机,关于那些没说出口的未完成。你觉得呢。

无意间踏入你们俩的记忆,一直断断续续看着你们生活的变化,是我生活中一次特别的偶然。一直都想跟你说,爱很美好,我们都很爱你,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还是未来。所以,一起勇敢有所爱吧,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6.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方舱刚刚猝不及防熄了灯,只有手机上的屏幕在黑夜里兀自闪烁,像是夏夜的萤火虫。在一片无边无尽的夜里,只想到一句日剧台词: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孤独。

BY All Is Well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i in /var/www/tg-me/post.php on line 283

Share with your friend now:
tg-me.com/se7enw/125

View MORE
Open in Telegram


All Is Well Telegram | DID YOU KNOW?

Date: |

Telegram announces Anonymous Admins

The cloud-based messaging platform is also adding Anonymous Group Admins feature. As per Telegram, this feature is being introduced for safer protests. As per the Telegram blog post, users can “Toggle Remain Anonymous in Admin rights to enable Batman mode. The anonymized admin will be hidden in the list of group members, and their messages in the chat will be signed with the group name, similar to channel posts.”

Telegram auto-delete message, expiring invites, and more

elegram is updating its messaging app with options for auto-deleting messages, expiring invite links, and new unlimited groups, the company shared in a blog post. Much like Signal, Telegram received a burst of new users in the confusion over WhatsApp’s privacy policy and now the company is adopting features that were already part of its competitors’ apps, features which offer more security and privacy. Auto-deleting messages were already possible in Telegram’s encrypted Secret Chats, but this new update for iOS and Android adds the option to make messages disappear in any kind of chat. Auto-delete can be enabled inside of chats, and set to delete either 24 hours or seven days after messages are sent. Auto-delete won’t remove every message though; if a message was sent before the feature was turned on, it’ll stick around. Telegram’s competitors have had similar features: WhatsApp introduced a feature in 2020 and Signal has had disappearing messages since at least 2016.

All Is Well from it


Telegram All Is Well
FROM USA